金嗓子在92年10月的东京音响展中展出了一部A-100纯A类的功率放大器,当时光她的外形已吸引无数在场的观众,但始终还未有机会一听她的风彩。C-280V比A-100还早到香港,C-280V未到之前心中已盘算,究竟她还有什么突破呢?果然,C-280V不负众望,成为金嗓子的新贵。
A-100未到香港之前心中同样盘算,同是100W的纯A类但价位又比同厂的M-1000还要贵的A-100又有什么突破?相信感到费解的并非我自已一个人,很多发烧友也有同感。终于在94年5月我有机会试听这套纯A类单声道的功率放大器。从外观看A-100已经没有传统的木边,代之是外露的散热器。不过这些散热器却加上横梁,把外伸的散热器加以固定,意在减低谐振。全机重达一百多磅,整部机用铸铝形成,面板的厚度更加不在话下。 全香港第一套(两部)A-100由香港第一位女发烧友Ophelia拥有,配合C-280V,行头用DP-70V推一对Sonus
Fober Electa Amator。Ophelia
一试即买,读者应不言而喻A-100的吸引力的确不同凡响。在这里我不宜用什么音色表现去形容A-100,也不必特别去夸耀她某一部份,我想了很久,应该怎样去形容这部超级功率放大器。
鱼与熊掌完全兼得
就这样吧,就让我用摄影去比喻这部功率放大器的演出形态吧。如果我们用不同镜头去拍摄一个圆球,用一个普通的135菲林的标准镜头去把圆球拍摄下来,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有立体实感的球体,但碍于是135底片的面积,如果不直接比较的话,经过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处理之下,球体一样可以玲珑浮凸。同一布局以一个4*5大底片,高精度的镜头去拍摄这个球体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球体更加清晰,本身更有实质感而且光与暗之间的色阶层次更丰富,球体本身与后面的背景之间的距离更加鲜明。
如果以一件乐器去代替这个球体,用A-100去代替4*5镜头那么你很容易明白我对A-100的感受,其震惊的程度就象是全世界以前只有135的菲林镜头,突然有间厂造了一枚可以影4*5的超级解象的镜头,拍下了这球体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在音响器材的角度来看,A-100就是从未有过的高分析力与解象度。因为有些放大器可以做到有质感,但份量却未够厚,做到物体够厚,有立体形状其轮廓就显得模糊不清。这两件事在我来说是一件长久对立的事,从我记忆所及就算什么超班喇叭配大功率放大器,亦不碍是一般135菲林拍出来的东西而已,一得一失鱼与熊掌任选择一样或两样东西之间作出妥协半条鱼加半只熊掌,不过你未尝过两者完全兼得之时就以为已经获得了全部,听完了A-100演出之后,才发觉自己拿着的鱼与熊掌原来是斤两未足的缩水货。
电路设计精益求精
A-100何以能有如此效果,由厂方提供的A-100电路可以看出,其特点多多,设计独具匠心。誉之为“多管轻荷小动态”功放,那用于功率输出的40只MOSFET采用A类放大模式,耗电较大,但我想A类在还原信号的保真度自然物有所值,而且这么多管同时使用,令电路的线性出众,而且A类放大同时敢消除了把电源变成“噪音源”的隐患,令功放所需的电压相当稳定,从而克服了因电源不稳导致的信号失真。输出级采用桥臂结构,每个桥臂由10只MOSFET并联构成,换来的好处是不同负载可以获得不同功率输出。另一方面,桥路的共模抑制,差模输出令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更加纯净。在A-100的电路设计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其前置电路设计十分出色,通常前置放大电路要么采用IC,要么采用分立元件,而本机则是将低噪输入,直流伺服,菱形桥路,互补推挽,限幅激励等腰技术浓缩,制成一混合组件,令电路设计更为简捷。 不论怎讲,金嗓子的一贯设计思路,即从输入到输出均为完全对称的推挽电路驱动,还是A-100的电路设计灵魂。
有本事管教任何喇叭
A-100的超级表现与她的设计有直接关系,有人说她是纯A类设计,这个理由也可以成立。但最主要是她有取之不尽的感觉,众所周知喇叭是一件最难处理的东西,电感电容量最害事是它的阻抗随频率而变,有些喇叭甚至在低频段下跌到1欧的阻抗。在这段特别区域里,它取去功率放大器的大量电流,本来就可以还原出一个绝对完整的球体就突然被这段下陷,乐器变得有质无量。明知这个乐器有质感,但却感觉它的量稍嫌薄一些。以我对金嗓子和经验,他们的功率放大器老早就兼顾到质与量的两大前提,但A-100就更是质与量的兼备,而且轮廓更清楚。
记得很久以前金嗓子的Saito先生跟我说过,喇叭无疑有自己的特性,但声音差就不要只怪喇叭,是你的放大器未能好好管教你的喇叭而已。这样的话就象一个丈夫被太太控制着一样,功率放大器反而受制于喇叭,而A-100则可以让你无需考虑这一问题。 论音色形态她是突出了“厚,通,清”3种最惹人喜爱的形态,成为播放最“真”的功率放大器。

|